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务,因此深入推进大数据审计是当前审计机关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大数据审计是指审计机关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利用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经济社会运行数据,开展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和跨业务的深入数据挖掘与分析,提升审计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的行为。相较于传统审计,大数据审计不再单纯采取抽查审计,而是对全样本进行审计,优化并改进了审计过程,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审计结果。
一、大数据审计的优势所在
(一)打破数据边界,挖掘全面信息
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审计的数据边界限制。在过去,审计人员主要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电子账簿等制作材料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往往只能反映被审计单位的部分情况,难以呈现全貌。而如今,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挖掘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并将相关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审计线索,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找准审计重点。
(二)助推审计全覆盖,提升准确性
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量巨大且数据来源分散、关系复杂,传统的抽样审计方法难以对所有数据进行逐一审查,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运用SQL语句分析、图数据库、Python编程语言等技术,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清洗,形成审计中间表,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筛选和精准分析,定位疑点问题,弥补传统随机抽样的缺点,减少现场审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三)审计取证更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与传统的抽审方式相比,大数据审计能够避免以偏概全或仅反映个别事项的局限性。利用关联分析,审计人员可以跨年度、跨部门对数据进行综合比对分析,查找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问题疑点、部门之间协作的漏洞和潜在的违规行为,找出传统审计难以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单位或行业系统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大数据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大数据审计人才缺乏
大数据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但是审计机关会运用数据分析的年轻干部大多不熟悉财务及审计业务知识,审计思路不够开阔,分析问题不够全面,而经验丰富的老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不够了解,编写分析语句的能力较弱,难以将审计思路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影响了大数据优势的发挥。大数据审计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二)审计机关缺乏相关软件环境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缺乏大数据审计的分析软件及硬件设备支持,难以为审计干部提供良好的大数据审计工作环境。同时,传统审计干部长期习惯基于经验和抽样的审计方法,在面对大数据技术时,还没有转变思路,积极学习运用大数据技术。部分审计人员在计算机编程、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基础较为薄弱,如对于Python编程、SQL查询、地理信息系统比对等大数据分析必备技能掌握不足,难以应对海量、复杂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需求。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得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愈加繁杂,审计工作环境日益复杂。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提高审计质效,为审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